跳到主要內容
「畫」說世界,繪出各國之美-圖片
:::

「畫」說世界,繪出各國之美

畫中有話,每個國家致贈的畫都反映出一國獨有的文化與精神,值得我們仔細端詳。

策展人 / 江育融

更新於 2024-03-27

前言

正所謂「越在地,越國際」,每一幅畫作都是在地風貌的縮影,對我們訴說異地的特色產業、在地歷史、社會風貌與精神象徵。

描繪在地產業-圖片

描繪在地產業

越南 手工杏花繡線掛畫-圖片

越南 手工杏花繡線掛畫

越南的刺繡技術聞名國際,已有700年歷史,其作品常以生活所見為主題,舉凡植物、水牛、雞、農婦等,反映越南純樸、清雅的景況。越南的刺繡畫被譽為「布上的繪畫」,一針一線都需要工匠精心製作;但也由於越南手工刺繡費工費時、做工精美,故價格不斐。此掛畫上的杏花也別具深意,在越南,杏花多盛開於生機勃勃的春天,引申為祝福他人,在新的一年裡花開富貴、鴻運當頭。

 

駐臺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阮英勇致贈
<詳見「手工杏花繡線掛畫」>

緬甸 紅寶石畫-圖片

緬甸 紅寶石畫

傳說在緬甸曼德勒,年輕力壯的太陽王子戰勝山中的食人龍,成功虜獲娜佳公主的芳心。兩人的婚禮上卻發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太陽王子和娜佳公主消失在一道光中,留下3顆蛋。第1顆孵出了緬甸國王,第2顆孵出了中國皇帝,第3顆則孕育出「火炎石」──紅寶石。由此傳說不難看出,紅寶石在緬甸人眼中尊爵不凡。緬甸最大的紅寶石產地為抹谷礦山,抹谷的紅寶石已有數百年的開採歷史,最早的紀載是1597年的暹羅國王時期。如今,抹谷的紅寶石已過度開發,所剩無幾,相當珍稀。

 

緬甸經貿參訪團代表鄧倫武致贈
<詳見「紅寶石畫」>

畫說在地歷史-圖片

畫說在地歷史

澳洲手工原住民族畫作-圖片

澳洲手工原住民族畫作

澳洲原住民族在歷史上並沒有文化記載,其文化也多半表現在歌吟、雕刻和繪畫中。其中繪畫更被視為記錄原住民族歷史及傳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早期澳洲原住民族的繪畫形式分為3種:石壁畫、樹皮畫和沙石畫。澳洲原住民的繪畫多以赭石爲顏料,且與大自然密切相關,內容常以神話故事為主;畫具則常就地取材沙石、樹枝、木炭和羽毛。此畫即屬沙石畫風格,沙石畫是澳洲中部沙漠地帶的原住民所繪製的,這種畫作主要在一塊平整乾淨的地面上勾勒一定圖案,繼而用顏料與動物鮮血在其上描摹,突顯澳洲原住民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之美。

 

澳洲辦事處代表雷家琪致贈
<詳見「原住民手工畫作」>

以色列國徽掛飾-圖片

以色列國徽掛飾

掛飾上的7支燭台是猶太教的聖物,同時也是以色列國徽的核心意象。7支燭台裡中間那支略高於其他幾支,代表安息日,其餘6支則代表上帝創世的6天。7支燭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時它是耶路撒冷聖殿山裡猶太第一聖殿中所供奉的3個聖物之一。到了公元前588年,該聖殿被巴比倫王毀掉,7支燭台也被巴比倫王帶走,最終不知去向。當猶太第二聖殿重建時,耶路撒冷人民以原模型重造了一個純金燭台,數百年後,第二聖殿又被羅馬軍隊摧毀,燭台變成羅馬人的戰利品。1948年,以色列建國,將7支燭台變成國徽的一部份,他們認為燭台能為無家可歸、飽受磨難的猶太人帶來溫暖與光明,亦象徵著和解及光復的希望,是猶太人敬愛上帝的代表物。

 

拉馬甘市長以色列.辛格致贈
<詳見「以色列國徽掛飾」>

手繪在地風情-圖片

手繪在地風情

菲律賓 吉普尼汽車手作掛畫-圖片

菲律賓 吉普尼汽車手作掛畫

吉普尼(Jeepney)是菲律賓最流行的公共運輸工具,以擁擠的座位和俗艷的裝飾聞名,已然成為菲國文化與藝術的靈魂標誌。吉普尼最初是由美軍在二戰之後留下的吉普車改造而來,其後逐漸融入形形色色的菲國在地特色。為了遮蔽菲國灼熱的太陽,他們加上了金屬製車頂;為了容納更多乘客,他們把車座改成了兩排平行的坐凳;為了展現菲國的活力,他們用彩色的鍍鉻飾品裝飾車棚和車身兩側。吉普尼不斷改良、蛻變、成長,充分彰顯出菲律賓精神──彈性、創新、樂觀。

 

僑務委員會委員黃世模致贈
<詳見「吉普尼汽車手作掛畫」>

美國 掛畫-圖片

美國 掛畫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長度最長、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亦被讚譽為「河流之父」。20世紀初期,密西西比中下游氾濫不斷,造成當地的建築毀損,農田被破壞,交通亦癱瘓。爾後,美國人民積極地開發建設,如今洪水已被控制,水源也得到充分利用,造就了現在生氣蓬勃的樣貌。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文化與休閒娛樂的重地,為該流域提供許多工作機會及休閒產業產值。此外,密西西比河孕育著400多種不同的野生動物,北美地區有40%的水禽都沿著密西西比河遷徙。畫作中栩栩如生地描繪密西西比河上鳥類哺育的樣貌,也讓人意會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如何使美麗豐饒的密西西比河更為嬌媚動人。

 

密西西比州長布萊恩致贈
<詳見「掛畫」>

描摹精神象徵-圖片

描摹精神象徵

紐西蘭 藝術家版畫-圖片

紐西蘭 藝術家版畫

「科槐」(Kowhai)是紐西蘭的國花之一,名字源自毛利語中的「黃色」,其顏色也是討喜的亮黃,形似鈴鐺,故被暱稱為黃鈴鐺花。溫暖明亮的科槐也被視為紐西蘭的精神象徵,原生於紐西蘭,遍布在紐西蘭全境,不只生長在低海拔地區,很多居民家中的花園也能見到科槐身影。在很早很早以前,毛利人就依賴著科槐生活,它不僅可用來分辨季節,也用來當成作工原料。當金黃色的科槐花開,毛利人就知道種植番薯(Kumara)的季節來了,科槐樹的木質堅硬,被毛利人用來做成獨木舟的槳和斧頭的握柄。此外,科槐樹上的糊狀樹脂,亦可以用來消腫、止痛及防止傷口發炎。紐西蘭藝術家Jo Luping所創作的這幅版畫,即是以科槐作為主題,樹梢上的科槐描繪了紐西蘭在早春之際,處處可見科槐掛在樹上隨風垂盪的樣子,亦展現紐西蘭人熱情、友善、灑脫的情懷。

 

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代表涂慕怡致贈
<詳見「紐西蘭藝術家版畫」>

日本 富士山紙製掛畫-圖片

日本 富士山紙製掛畫

富士山何以成為日本人的精神象徵呢?在日本的飛鳥時代,實際執政者為聖德太子,他不僅內修外攘、固政安邦,更制定著名的「十七條憲法」,故被日本人視為聖人。據說,他曾騎著神馬登頂過富士山。聖人登頂過的山岳,自然也就成為日本人的靈山。對富士山的崇仰,並不侷限於宗教範疇,更是根深蒂固於日本人的文化,例如在日本各地都可見以「富士」命名的地方,像是富士見市、富士吉田市等。作為藝術的泉源,富士山已成為日本藝術工作者常見的創作題材,舉凡繪畫、攝影及詩詞等都可見富士山的樣貌。此紙製掛畫的圖樣便是日本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花費近十年的時間所創作出的畫作「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其中1幅,描繪了從日本關東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

 

前眾議員實川幸夫致贈
<詳見「富士山紙製掛畫」>

莫三比克共和國 非洲風格框飾-圖片

莫三比克共和國 非洲風格框飾

這幅框飾中最搶眼的便是女子身上的飾物,無論是頸飾、頭飾、耳環,都特別用銀鑽鑲嵌。事實上,對非洲人而言,珠寶首飾不僅是外在裝飾品,更是內在精神的體現。非洲人配戴首飾的習慣源於「模仿動物」。早期非洲人狩獵時,若發現自然界中的動物羽毛或犄角很美麗,便會用它們來裝飾自己,久而久之慢慢衍生出圖騰崇拜文化,習慣用各種首飾將自己裝飾成所崇拜的動物。除了模仿文化外,非洲人也會將貝殼、岩石、牙齒等動植物物品做成飾物,以供記數、彰顯身分或防身之用。例如,用飾物向同伴展示自己獵捕動物的數量; 用重量越重的項鍊,顯示自己的地位越高;抑或是用金屬製的環狀飾品作為保護身體免受動物侵害的「鎧甲」。而在各類飾物中,頸部的首飾尤為重要,因為非洲人民認為頸部連接著頭部和軀幹,是保護生命的關鍵所在。

 

馬托拉市長Calisto Moisés Cossa致贈
<詳見「非洲風格框飾」>

回到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