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 / 張煥鵬
更新於 2025-10-14
如果瓷器界也有「十大名人排行榜」,那麼青花瓷鐵定穩居前三名寶座。膾炙人口的歌曲〈青花瓷〉,在華人地區廣為傳唱近二十年。這首歌曲讓青花瓷的名號深植人心。然而,與青花瓷只有一字之差的「青瓷」,其實擁有更悠遠的歷史,「顏值」也毫不遜色,只是知名度在當代略顯低調,像是一位氣質深沉、風格內斂的美人,靜靜地佇立在角落,自有風華、令人著迷。
日本江戶時代的青瓷水罐,推測是平戶藩主獻呈朝廷的進貢品。
(日本 青瓷太鼓形水罐。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青瓷的燒造技術在東漢時期已趨成熟,最受推崇的,當屬南宋浙江的龍泉青瓷。其「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讚譽,至今仍是後人心目中青瓷美學的最高標準。唐宋之際,越窯、龍泉窯、汝窯、耀州窯相繼登場,各自發展出風格細膩、氣韻端莊、溫潤如玉的特色。而其中又以北宋汝窯最為珍貴,素有「瓷中極品」之譽。宋代汝窯的數量在全球僅存不到百件,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曾經拍出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成交金額近3億港元。
由左至右:
1. 雍正年間的青花瓷罐,花卉紋飾清麗脫俗、氣韻雅致。(青花菊花紋蓋罐。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2. 淡雅勻潤的釉色,是青瓷深受文人雅士喜愛的原因。(青瓷膽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3. 南宋官窯專門燒製宮廷使用的瓷器。(官窯 青瓷雲紋器蓋。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4. 龍泉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龍泉窯 青瓷劃花牡丹紋梅瓶。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5. 汝窯 青瓷碟。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青瓷的歷史,可上溯至3千多年前的商代。唐宋時期,伴隨海上絲路的繁盛,青瓷工藝從中國經由海路傳入韓國與日本,其後經歷千年歲月洗鍊,在異域孕育出風格迥異的美學風貌。自17世紀起,日本的有田燒、鍋島燒,都受到中國青瓷的影響,逐步發展出融合摹仿與創新的風格。至19世紀,京都、愛知、岐阜、愛媛、兵庫等地,也各自發展屬於在地特色的陶藝,其中兵庫縣更被視為日本青瓷重鎮。
本次展覽中,來自日本和韓國青瓷典藏禮品,各具美學風格與工藝特色,展現東亞陶藝的多元樣貌與文化內涵。
日本茨城縣的友好贈禮「青瓷釉花瓶」,由擅長冰裂青瓷的陶藝家小野寺裕司製作。為凸顯裂紋,特別施以厚釉,讓紋理更顯層次與韻味。如冰片交錯的裂紋,在光影中綻放細緻光澤,展現陶藝家對青瓷的執著與情感。
來自茨城縣的青瓷釉花瓶,以厚釉燒製,呈現迷人的冰裂紋理。
(筑波未來市市長小田川浩致贈。<詳見「日本青瓷釉花瓶」>)
韓國全羅南道的康津郡,是高麗青瓷的發源地,被譽為韓國的青瓷之鄉。這座臨海小城,不僅有青瓷博物館,每年舉辦的「康津青瓷節」,更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慶典。
高麗青瓷的鑲嵌工藝極具水準。
(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碗。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台北韓國代表部致贈的「高麗象嵌青瓷」、「傳統青瓷茶具」、「青瓷碟組禮盒」,則呈現高麗青瓷受到唐宋製瓷技術啟發,並轉化為獨具風格的藝術表現。無論是採用鑲嵌裝飾技法的青瓷盤,亦或外型雅致的茶具組,或釉色、線條皆與汝窯相近的青磁碟組,皆可見千年來青瓷工藝的傳承與轉化,其中高麗象嵌青瓷,更是12至13世紀間於全羅南道窯場發展出的代表性技法,是朝鮮半島青瓷藝術的重要象徵。這些作品不僅凝聚匠人的手藝與精神,更充分展現亞洲陶藝的美學內涵。
由左至右:
1. 高麗象嵌青瓷的鑲嵌裝飾技法,是高麗青瓷獨特的工藝技術。(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楊昌洙致贈)
2. 宋代的飲茶文化盛行,這組傳統青瓷茶具,顯示宋代與高麗之間的交流往來密切。(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姜永勳致贈)
3. 高麗青瓷的造型和釉色,受到宋代汝窯的影響頗深。(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姜永勳致贈)
青瓷,發源於3千多年前的中國商朝,隨著技術流傳與演進,對韓國與日本的陶藝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並各自發展出融合在地文化與美學觀點的青瓷風貌。歷經千年流轉,這份雋永的美感,如今透過友好國家致贈的典藏禮品再次現身,靜靜延續著她跨越時代的靜美風華。